生命伊始,危险即存。尽管人类已经找到了不必担心被吃掉的方法,但是其他种类的威胁却在折磨着我们人类这种“焦虑的动物”。我们可能很少会遇到身体上的威胁,可是我们会脑补一些威胁事件,包括一些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焦虑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因为现代人患焦虑症的普遍程度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卫健委在 2020年的数据报告中显示,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高达 4.98%,在 35 岁之前发作的患者近 6000 万,而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且有 6%的患者终生笼罩在焦虑症的阴影中。
焦虑症和抑郁症一样,俨然成为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很多人将焦虑的理解为“偶然性的焦虑情绪”,即在开始新生活,新工作,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或是面临压力事件,如做手术,考试,工作面试前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但如果发展为焦虑症,其负面影响和感受将远超我们的想象。
一份来自14个国家包含26000名被试的研究表明,身体残疾与心理因素间的关联要比与医学因素间的更加密切。
可见,隐匿于平静生活之下的焦虑,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指不准什么时候会对我们平静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我们通常感受到的焦虑状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慢性焦虑,一种是急性焦虑。慢性焦虑也叫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也叫惊恐发作。
不同焦虑状态示意图
(一) 广泛性焦虑广泛性焦虑顾名思义,它的症状是泛化的,常态化的,它既不是一种起伏不定的情绪体验,也不是一段突然降临的可怕时刻,而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就要坏事了”的感觉。
正是这种时时刻刻充斥的“被威胁感”,让人看起来没精打采,总是显得难过、疲惫、无法享受生活的快乐。
(二) 惊恐发作惊恐发作的患者就大不一样了。患者刚开始只是内心有点慌,有无法克制紧张感,但越紧张越慌,到最后甚至感到呼吸衰竭,心率极快,心脏快要跳出来了,有一部分患者还有濒临死亡感。
惊恐发作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但在发作期间,患者往往非常难受。因此,患者常会打120,紧急送往医院。但实际上,送不送医院并不重要,只要到了救护车上,就会缓解很多。
惊恐发作多是自我暗示产生的不良后果。
曾有网上有个朋友留言跟我说:自己是健身教练,在这个行业很多年了,经常听说运动受伤或者猝死的案例,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都会开大会。并且在她的教练生涯中,也出现过三次比较危险的训练,学员“脸色苍白,眼神迷离,应答迟钝,几近失去意识”,吓得她总是发抖。
几次折腾过后,她开始持续性焦虑,无论身上任何一个地方酸、痛、不对劲儿,她就会感到害怕,害怕心梗发作,害怕心脏病、害怕猝死......
后来有一次,她突然间感到呼吸和脉搏加快,以为自己快要猝死了,被送去了急诊科。到了医院后,她的症状突然就减轻了许多,像没事人一样,医生劝她到精神科接受治疗,所以这才找到了我。
这里简单分享一下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美国惊恐障碍的诊断(DSM-5,2013)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焦虑都源自于我们非理性的,夸大性的恐惧情绪,并且这种恐惧情绪不是仅仅靠逻辑推理就可以消除或改变的。
就像艾默生曾说:生命伊始,危险即存。尽管人类已经找到了不必担心被吃掉的方法,但是其他种类的威胁却在折磨着我们人类这种“焦虑的动物”。我们可能很少会遇到身体上的威胁,可是我们会脑补一些威胁事件,包括一些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如果各位朋友的焦虑感是阶段性的,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将重心放回生活和做事本身,现实问题解决了,焦虑症状也会自然改善。
但如果很长时间,采取诸多努力依然无果,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找精神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我们治疗焦虑症,通常是药物疗法或心理疗法,或将二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
(一)药物治疗:通常来讲,长效药物和短效药物合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焦虑症状,且一般服用 1-2 年就可好转。
药物疗法涉及药物类目繁多且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病情不同,用药也不同,所以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建议带着个体化问题,咨询专业的精神科医生。
(二)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疗法
● 人本主义疗法
● 行为疗法
● 认知疗法
● 综合/折中疗法
● 替代/辅助疗法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方面效果最为显著。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让焦虑症患者有意识地提取记忆并思考“焦虑信息”的来源或含义,心理治疗中的暴露疗法会让脑神经对曾经焦虑的信息源产生消退作用。
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讲解疾病性质,帮助患者理解焦虑症从而消除顾虑,辨析患者易出现的两类逻辑错误,针对性地纠正其不良认知,通过肌肉放松和呼吸训练缓解和恢复焦虑症引起的生理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