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过强怎么办?如何与不谈感受的患者做咨询?心理咨询师在做
心理咨询的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心理心理防御机制的患者,那么针对这一想象如何处理呢?
患者在咨询室眉飞色舞地讲自己的悲惨经历,这是患者的防御模式(防御是一种有功能的生存策略,是患者以往用来防御自己背后的一些痛苦情感),也说明患者与咨询师离得很远。
咨询师在听患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应采取悬浮式倾听(咨询师的第三只眼),一方面听患者说了什么(内容是言语信息);另一方面听患者是怎么说的?说的过程是怎样呈现的?如何去理解?患者的感受(如痛苦/悲伤/愤怒)到哪里去了?在讲述与倾听的过程中,咨询师应保持觉察与好奇,让患者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这样就会放下防御,与咨询师一起去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早期受过伤害的人,对亲密关系是矛盾的,所以患者会习惯讨论的只是事件,而没有/或很少有情感链接,因为情感不能带给患者行动线索,也无法让患者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边界。
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亲密关系的渴望,驱力和客体关系的满足是同等重要的,而早年的伤害会让患者对驱力的满足产生矛盾,有矛盾说明了患者对自我功能有了一定觉察。
如何去干预患者的防御?在咨访关系稳定后,咨询师向患者呈现对方的防御模式,让患者看见自己防御模式的来源:小时候/以往处理痛苦的方式变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防御是我们都有的心理皮肤,处在无法感知的潜意识,在功能上也看不到。而患者的阻抗是可以看到的,因为阻抗来源于患者的防御或移情。
面对这样的患者,咨询师要用情感去协助对方,串联起碎片化信息,把患者潜意识层面的痛苦拉到意识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