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什么是社交技能?
你是不是认为,社交就是孩子玩游戏的能力,尤其是和同龄小朋友能不能很好地开展互动?其实,社交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别人叫我的名字我会不会回答;去别人家做客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安慰别人;怎么回应别人的游戏邀请;在路上遇到有人打招呼,怎么回应……
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孩子需要有先备技能,从被动社交开始,过渡到主动社交,自发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从社交中产生乐趣。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谨记:不要只着眼于孩子不跟小朋友玩,更应该想的是,他怎样更好地隐藏在人群里,融入群体、融入生活。
一、社交不是凭空发展出来的
如前文所述,社交是各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孩子的听指令、规则意识、语言、模仿等能力上来了,他和小朋友玩到一起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更好地融入到群体中。
生活中,社交技能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游戏能力。
对于玩具、活动感兴趣,能够有丰富多样的玩法,可以跟不同的人进行社交互动。
②规则意识。
孩子可以排队、等待,去不同场所都能表现出恰当的行为、遵守不同的规则要求。比如:去餐厅不拿别人的食物;在超市结完账以后才能吃东西;在教室要保持安静;在电影院不乱跑等。
③情绪理解能力。
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什么是开心、生气、难过、害羞……能力再强一点,还可以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的情绪,知道当别人生气了自己该怎么办?他生气的原因是什么?
④集体能力。
在幼儿园/小学应该遵循课堂常规,知道怎样跟同学、老师互动、如何在集体中学习内容。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障碍,相信很多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干预后已经明白,自闭症孩子在什么都不会,一张白纸的情况下,是很难发展出我们期待的社交技能的,只能先具备一系列的先备能力,再谈社交发展。这些先备技能包括——
●游戏能力。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把干预融入游戏效果事半功倍。在游戏中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规则意识、同理心、运动技能、有效沟通的能力等。
●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性能力,模仿主要分为声音和动作模仿,声音模仿包括单音、词汇、句子和声调模仿;动作模仿包括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手势、表情等。
●认知理解能力。能够比较好地理解事物的概念、因果关系、互相关联。
●语言能力。能够听懂别人的表达;能够表达自身的想法;能够跟别人进行多回合的对话。
●运动能力。很多集体活动都需要具备一些跑、跳能力,对于一些常见的运动项目,比如轮滑、骑自行车等,如果我们的孩子不会,就无法参与进去。
●精细能力。可以一起玩比较复杂的游戏,比如一起搭积木,如果精细能力不好,会限制他跟别人的合作。
●自理的能力。大小便能自理,可以基本做到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喝水、吃东西等。
二、如何做到被动社交?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经常感叹,我自己都是个社恐,社交能力不行,更不用说教儿子怎么社交了?
孩子堆里也有社牛,孩子王,一呼百应,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也有的孩子就安安静地,大部分时候都自己待着,或者随大溜,别人干嘛我也跟着干嘛。
人总是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会产生一些逃避心理,越不擅长就越不想做,越不想做就越做得不好。在解决自闭症孩子社交这个问题上,我们也需要同理心,可以理解、接纳孩子社交不好这件事。
不妨把自闭症孩子当成一个社恐,性格被动内敛的孩子,再想一想怎样帮着他进行社交,化被动为主动。
何为被动社交,就像我们平时对着手机语音助手说话,系统会被动地回应我们。在被动社交里,孩子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表现?
(一)对人有兴趣。
眼神:孩子眼里有人,能关注到人,才能开启社交。比如周围有小朋友扎堆,他能不能看一看他们?看见小朋友在玩有意思的玩具,能不能看向别人?
强化:怎么增加孩子对人的兴趣呢?就是要让他知道,关注别人是有好事情发生的。关注别人等于有好吃的,好玩儿,有一些很好的强化物。
提要求: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想吃的东西了能跟妈妈说;有想玩的玩具了能跟爸爸讲;有想做的游戏了,可以跟其他小朋友提出来……一旦孩子讲出来,并得到强化,他就会知道,原来对方能给我带来好处,带来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二)丰富的兴趣爱好。
生活中,每个人感兴趣的东西都不太一样,我们的孩子如果有比较丰富的兴趣种类的累积,才更有可能能够匹配到别人感兴趣的东西。
家长可以留意一下同龄小朋友喜欢吃的零食、玩的玩具、看的动画片、玩的游戏有哪些,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拓展出来,甚至使玩法更丰富、更高级。比如同样是水果切切乐,是只能切、掰,还是能发展出更高级的扮演游戏。
这里有家长说,自闭症孩子本身就兴趣狭隘,怎么可能发展出大量的兴趣爱好呢。在这方面,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家长的历程告诉我们,很少有自闭症孩子天生就喜欢的兴趣爱好,很多时候都是靠家长日积月累被动培养的,慢慢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愿意展示到喜欢展示,一点点突破。
想提醒的一点是,有些家长会介意孩子看动画片,其实这个事情做到适度控制即可,比如每天看一集。因为现在小朋友的玩具很多也是围绕着一些游戏、动画角色衍生出来的。小朋友们也会去假扮这些动画里的角色,如果咱们的孩子根本没看过,也会降低他跟小朋友互动的机会。
(三)模仿能力。
不会模仿、不懂游戏规则,我们的娃哪怕再有社交欲望也只能被动地看,不能融入游戏中。所以,日常生活里也要加强模仿能力,不单肢体模仿,更多还是对物品的操作能力。
比如当他看见扫把了,能不能够模仿大人扫地;看见我们在玩玩具,能不能模仿我们按一下按键。
(四)对他人的回应。
①听和做。
比如,别人讲,“你去搬一把椅子”“我们一起玩吧”,如果听到了但不去执行,也就没机会进行社交互动了,所以孩子需要听得懂别人跟他说了什么,以及听懂后能够执行出来。
②听和说。
比如,有小朋友问“你叫什么名字呀?”“我们一起玩吧”孩子不去回应他,十之八九对方扭头就走了。毕竟小朋友都喜欢跟更有意思的、更愿意回应他们的小朋友玩。
我们的孩子有了这几个先备技能就能够很好地完成社交了吗?孩子们的这些社交技能还需要被更高质量地完成——
(一)更好更快更迅速地回应。
生活里,你让孩子干什么事情,他是会快快地做,还是磨磨蹭蹭地做?如果别人跟我们的孩子打招呼,他听到了,也会回应,但等了一分钟才去回应的,这个时间是不是太长了?我们大人对孩子是包容的,但小朋友可能就没有耐心等他了,也不太愿意跟他一起玩。
(二)能够听懂更加丰富的语言。
还有就是生活中不是所有人说话都非常简洁,有的人会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或者说了很长一段话,但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他有事需要听懂一些更丰富,更自然,甚至说更啰嗦的话。
比如小朋友一起玩抢椅子的游戏,有个小孩过来跟我们的孩子讲,“你去搬一把椅子吧”,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指令,但有的小朋友会说:“小弟弟,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玩儿呀?我们现在在玩抢椅子,还需要一把椅子,你能不能去找一把椅子搬过来呀?”
这里面整体语言都非常啰嗦,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听懂这些指令以及做出相应的回应呢?
(三)能够泛化到更加丰富的场景
一些能力的展现和指令的执行,谱系孩子在家里可以完成,可一旦进入其它不熟悉的场所,表现就没那么好了。我们需要让孩子把学到的社交技能,应用到更加丰富的场景里去。
比如在超市遇到了小朋友,在公交车上遇到了认识的叔叔阿姨,能不能很好地用行为或语言回应对方,展现出他的社交能力。
(四)保持恰当的社交距离。
我们知道,跟人讲话,不能贴得特别近;也有的指令,需要隔着比较远的距离去听去做,这时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很好地回应别人?这就需要去泛化更加远的距离,使孩子远距离也能关注别人,回应别人的问题。
对孩子进行先备技能的培养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孩子的能力是什么水平,各方面的表现相当于普通的多少岁,这样有利于制定合适的干预计划。
三、能力不到,不强迫孩子进行社交
随着孩子年龄增大,有家长会感觉小朋友的心眼儿越来越多,越来越机灵,但跟同龄的普通孩子比,还是普遍比较单纯,能力上有差距;还有的孩子有强烈的社交欲望,但会因为社交技能不足或者不合适而交不到朋友,被人排挤,导致不愿意去学校,甚至不愿意走出家门。
针对以上情况,怎样帮助孩子自主自发地发起社交活动,让他觉得社交是件有意思的事呢?
(一)能够接受社会性强化。
生活里完成了一件事,我们夸奖他说你真棒,真厉害,跟他击个掌,冲他点点头,他会被强化到吗?还是不管写作业还是做一些活动,都需要家长催促着,需要用平板、玩具吊着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想让孩子感受到社交是有意思,需要在生活里逐渐降低对于真实物品的需求,比如食物、玩具,进而转换成社会性强化,比如夸奖、击掌、点赞等。甚至是完成任务本身,就能给孩子带来强化的作用。
(二)强化频率要逐渐降低。
集体环境里不可能有人随时随地关注我们的孩子;或者当他跟三五个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比如扔小球,可能要等两个小朋友才能传到他,他是不是能够接受比较低的强化频率?
家长在生活中教学时候,要学着从一个回合一强化,拉长到两个回合、三个回合给一次强化,或者从一分钟拉长到两分钟、三分钟再强化,降低强化频率。
(三)能够关心对方的情绪。
比如有小朋友哭了,孩子是只远远地看着,还是能够走过去安慰他,甚至询问一下,“你怎么了?”“拿个玩具给你玩吧。”
孩子能够知道,别人作为我的同伴,我能够感受到,别人什么时候是开心的,什么时候是生气的,我怎么安慰他?
现实中情绪的解读机会可遇不可求,一旦遇到就要抓住机会,比如他想吃棒棒糖,家长拒绝后他哭了,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灌输:“你现在非常伤心,因为妈妈不给你吃棒棒糖”这种情绪感受,让孩子试图理解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情绪。
想提醒家长的是,在要求孩子的主动性之前,我们要思考,他是不是具备了主动自发的技能。如果没有的话,能够先完成被动社交就好,不要拔苗助长,不强迫孩子进行社交。
四、生活中的游戏技能
游戏技能是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龄和学龄阶段的孩子尤其如此,游戏不仅能提升我们孩子的能力,很多和普通孩子的交往也是在游戏中建立起来的。
孩子的游戏技能包括:
(1)独立游戏。
现在的玩具种类非常多,比如声光电类的(小汽车)、搭建(积木)类的、拼插类(海盗桶、吸虫子)的,以及复杂一些的套组类玩具,先看看孩子能不能自己玩。并且有丰富的玩法以及长的持续时间。
(2)平行游戏。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先融入到集体环境中,不抗拒跟不同的小朋友在操场、游乐场等场合玩,刚开始可以引导孩子和别的小朋友进行一些平行游戏,也就是别人玩别人的,我们的孩子自己玩自己的,既不排斥别人,也不会用不恰当的行为去干扰别人。
(3)合作游戏或轮流游戏。
两个或更多小朋友一起玩一个玩具,或者你玩一下我玩一下进行轮流。在跟小朋友玩之前,建议先在家里和大人进行模拟演练,再创造机会让孩子跟别人一起去玩。
有经验的家长会带很多玩具出门,这样能够吸引别的小朋友过来玩,或者带着孩子在小区里吹泡泡,引导着我们的孩子蘸泡泡水给其他小伙伴轮流吹。
除了以玩具为载体进行合作、轮流外,小朋友之间还会玩一些简单的规则类游戏,比如老狼老狼几点了、捉迷藏、假扮奥特曼打小怪兽等,也是先在家里帮孩子提前练习,然后再找一两个小朋友进行游戏,熟悉之后再放到更大的孩子堆里去。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1:
教授这些游戏时家长要做好示范、辅助,让孩子理解游戏规则。刚开始可以简化游戏,然后用塑造的方式提高游戏的难度。
比如抢椅子游戏,刚开始可以让孩子自己围着一把椅子跟着音乐转,音乐停的时候孩子就去坐椅子。然后邀请另外一个大人参与,两个人围着一个椅子转,音乐停的时候就坐下,让他知道抢赢的人才有奖励,激发孩子的动力。
要注意2:
所有的游戏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障碍,比如小朋友不够了应该怎么办?别人问我们的孩子这个游戏怎么玩,孩子是否能复述出游戏规则?共同商定游戏怎么玩时,孩子能够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都想要当警察时怎样进行协商(轮流当还是抽签或者石头剪刀布决定)?以及是游戏就会有输赢,面对输赢,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够坦然接受?
我们要在生活里帮着孩子了解不同的情景,以及要怎么去处理,先纸上谈兵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然后让他说一说,接下来也在家里先进行模拟,再引导他在小朋友堆里泛化,看能不能很好地应用出来。
要注意3:
在社交中,找到一个固定的玩伴更容易帮助孩子培养社交技能,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在小区、幼儿园等,有没有这种比较热心肠的小朋友,让他带着我们的孩子去参与、去交朋友。
要注意4:
社交中,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一定要优先处理,如果孩子情绪不好,经常哭闹,或者有攻击人的行为,社交技能的发展可以先放一放,优先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不然他也没办法被其他小朋友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