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孤独症人士都是不说话的低孤独症是一个谱系障碍。在这个谱系里,很多人的程度介于高功能和低功能之间。实际上,很多一开始程度很重的孤独症人士通过成长和学习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功能。
误区2: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孤独症不是心理障碍,而是一种神经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大脑和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高度敏感。普通人在接收到来自环境的感官刺激时,会自然而然地将其筛选并分出主次,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其作出反应。而孤独症人士的信息处理方式很不一样,所有的感官信息没有经过多少筛选,全部都会冲进来。比如,他们几乎没有筛选听觉信息的能力。不论走到哪儿,他们都能听到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而且所有的声音都是高音量。他们很难在一个有很多背景噪音的环境里与人交谈,因为对他们来说,不存在“背景”。任何嘈杂、拥挤、杂乱无章的环境立马就可以使他们感官过载
误区3:孤独症人士缺乏同理心孤独症人士不是缺乏同理心,而是有太强的同理心。但是,由于过于敏感,他们不是总能将其表达出来。他们其实非常敏感,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当他走进一个有很多人的屋子的时候,他也走进了所有人的情感体验之中。就好像所有人的情感都一下子被他感受到,它的速度超过了他的处理能力,但是他感到了这个冲击。这时他就会晕头转向,完全失去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误区4:孤独症人士不爱交际孤独症人士一般都有交流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不能直觉地解读非语言信息,比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谈话中的非语言信息占了90%。在和人谈话时,孤独症人士听的是别人说的话,仅此而已。正因为如此,和正常人比起来,孤独症人士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听,去理解,去思考,去回应。所以孤独症人士的反应就有延迟。
误区5:孤独症人士说话不看人是因为他们对别人说的话没有兴趣对孤独症人士来说,目光接触非常困难,但是这和他们是否对别人说的话感兴趣无关。事实上,如果他们感兴趣的话,他们一般需要看着别处才能清晰地思考。
误区6:孤独症人士无法成家结了婚而且有孩子的孤独症人士有很多,有些孤独症人士的家属并没有孤独症。
误区7:孤独症人士是残缺不全的孤独症是精神方面的障碍,并不是肢体残疾。
误区8:孤独症人士智商很低(或很高)孤独症人士和普通人一样,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不同类型的智力测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高功能的孤独症(阿斯伯格)人士,有着被认为是“天才”的智商,但在孤独症人群中只占不到10%。
误区9:孤独症人士不能享受生活有些孤独症人士确实是这样的,就像普通人中也会有不能享受生活的人一样。但是,有很多孤独症人士非常享受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如果对某件事特别有兴趣,他们会集中精力干几个小时都不厌倦。对他们来说,家人、朋友、艺术、音乐、写作、工作等等,都是带来快乐和满足的无尽源泉。
误区10:孤独症是一种需要治愈的疾病这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焦点。我们不该把孤独症看成是一种疾病。正如瑞士的大脑和心智学院(Brain-Mind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说:“孤独症人士有着非凡的高于常人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们的感知、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超常。而正是这些过高的功能把他们搞垮了。”到目前为止,孤独症还不能被治愈。对孤独症人士来说,即使他们属于高功能,生活也是困难重重。尤其是那些症状较严重的孤独症人士,这个障碍会使他们完全无法正常生活。但是他们也许不想被治愈。孤独症造就了他们的人格,也给了他们很多天赋。他们也许敏感,富于情感,有艺术细胞,可以看到世界之美好和不公,说话直截了当。所以人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信任他们。